COP24致力全球气候变化合作 中国的气候风险又有几何?

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晚,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在波兰卡托维兹闭幕。会议通过了包括《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气候行动力、资金等在内的“一揽子”决议,确立2023年首次全球盘点和到2020年每年募集2000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基金募集目标。在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中,各签署国承诺,在本世纪之内将全球气温的升高幅度限制在2℃以下,并努力将其控制在1.5℃之内。

气候变化正在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50年代起,气候变化日益明显: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升高,雪量和冰量出现下降,海平面不断上升。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2014年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显示,1880-2012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5℃,1901-2010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1979年以来北极的海冰范围以每十年10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小。全球天气持续变暖客观上也增加了高温、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COP24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指出,相比2000年,2013年极端天气增加了46%,而在2017-2018年间,形式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事件更为频繁:高温(如日本和英国),洪水(如中国、法国和印度)、野火(如希腊、瑞典和美国)和热带风暴(如日本、菲律宾和美国)等气象灾害频发。

2017年3月,财新智库联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在北京发布了中国气候指数系列,对于主要气候气象风险进行定量刻画。该系列包括雨涝指数、干旱指数、台风指数、高温指数、低温冰冻指数和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同时提供未来三个月的指数预测。中国气候指数系列旨在打造气候大数据开发应用的新坐标,构建结构化的气候信息数据库,服务于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显示,过去数年间,我国气候风险呈逐年上升趋势(图1)。1996-2010年的15年间平均气候风险指数为6.35,大幅高于1981-1995年的均值4.51,而2011-2017年间,气候风险又进一步上升。我国总体气候风险上升部分归因于高温天气高发,1981-1995年、1995-2010年、2011-2017年间,全国高温风险指数分别为3.02、6.14和7.71(图2),上升趋势明显。

图1 1981-2017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数据来源:财新智库,国家气候中心)

图2 1981-2017年高温指数(数据来源:财新智库,国家气候中心)

气象气候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563人死亡,54人失踪,5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在房屋建筑方面,自然灾害导致了9.6万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了21.6万间房屋,一般损坏118.9万间房屋。农作物同样受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影响,全国有1.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2534.4千公顷绝收。前三季度,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522.8亿元。

近年来,随着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与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提高,我国气候预测技术不断进步,预测系统持续优化。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辅助以指数等工具,提高气候的可预测性,研究气候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对科学防灾减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垂询: 焦女士 电话:+86(10)85647130

2018年12月21日

财新智库-新经济时代数据工具制造商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387号鄂ICP备19021560号-1 Copyright © 财新智库 版权所有

财新智库

关注微信了解最新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