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长期主义”在中国:为何独特且复杂

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以长期为导向的,但企业的长期行为可能会受到来自管理层、董事会、投资者和竞争对手给业绩带来的压力的影响。如何推动金融市场的长期导向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其中多数讨论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长期主义是否能带来显著的益处。随着中国进入经济持续而缓慢增长的“新常态”,并且在世界舞台扮演了更为主动的角色,长期主义的讨论在此时显得尤为相关。

在此背景下,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CPPIB)、高瓴资本集团、财新国际联合财新智库开展了首个旨在了解中国企业对于“长期主义”的调研。报告对来自28个行业的逾180家国企和私企进行了调研,受访企业总市值超过2.41万亿美元。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对待长期主义这一问题上与全球其他公司持相似观点:多数中国企业都是以长期为导向的。中外企业都倾向于长期主义策略,但在面对来自管理层、董事会、投资者和竞争对手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压力时,企业会出现短期行为。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企业更容易受到政府政策和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

o 80%的受访中国企业认为长期视野已经融入其企业文化,企业在创造长期价值方面也有着相应的战略规划。

o 89%的受访企业高度重视公司管理层的稳定性,认为管理层的薪酬待遇应与其执行长期企业规划的能力挂钩。

o 然而,72%的受访企业认为,管理团队是最大的短期压力来源,其次是董事会、投资者和竞争对手。

o 51%的管理层业绩是以财季或财年表现来评估的,这些管理者认为自己会为达成短期财务目标削减通常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投资,如研发和广告开支。

尽管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有诸多共同点,调查发现,政策和现行经济转型这两个因素让长期主义这一议题在中国显得独特且复杂。

o 71%的国有企业和66%的非国有企业表示,公司的长期战略规划受中央政府的政策主导。

o 中国进入“ 新常态”,从制造业为基础向服务业为主导的转型使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91%的受访企业认为,经济增长放缓的“ 新常态”将促进企业长期主义的发展。

很多实例证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世界范围内,企业长期行为都将为公司带来诸多益处。企业的长期行为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优势、聚焦产品创新、提高资本收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提升社会福利。联合利华在2009年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实现公司股价稳定、经营规模翻番,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公司决定引入长期投资者,同时减少引入如对冲基金这样青睐短期收益的投资者。投资者结构的改变在三年时间帮助公司缓和了股价波动,提高了公司整体估值。

体现长期主义益处的另外一个国际例子是挪威央行投资管理机构(NBIM),该机构管理着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中逾8000亿美元的资产。机构设定了将基金中的股票资产从40%增加到60%的长期目标。2007年,这一目标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受到了考验,NBIM所持股票暴跌,基金面临巨大的抛售压力。而强大的公司治理和充沛的流动资金让该公司在长期道路上坚持下去,并最终在2008年获得了34%的股票收益,且收益领跑市场。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建议如下: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打造长期主义思维方式需要所有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尽管仍然存在促使企业追逐短期业绩的因素,但经济增长放缓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要求管理层在制定商业计划时采取更长远的策略。CPPIB作为秉持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将在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共同推动中国构建长期思考和长期战略规划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对投资者

o 投资者必须鼓励企业注重公司长期价值的创造而非仅关注短期业绩。

o 投资者应当了解,尽管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业绩水平,但仍应关注股东长期价值的创造,并给予管理层更多自由,让他们能够投资于那些体现长期价值的研究和技术。

o 此外,投资者还应当与其他志同道合的投资者联合起来,在投资界推广长线思考,提升公众认知。

对企业

o 企业应当有一套明确的长期战略标准和目标,帮助股东清楚了解如何系统及持续地衡量和考察业绩。

o 应当延长高管的业绩评估周期,而不是局限于一个财季或一个财年。同时高管的薪酬待遇应当与其创造的长期价值和长期战略目标挂钩。在调查中,23%的受访者认为为期三年以上的评估周期更为合理。

o 与投资者进行提前和有效沟通至关重要,有助于投资者了解长期发展是公司增长和创造价值的重要因素,应予以充分重视。

对监管者

o 行业监管者政策连续性对营造有利于企业长期主义的市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o 监管者如果能够帮助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就潜在行业风险、环保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明晰的指导和监管支持,将会对长期主义有极大助益。

2017年11月27日

财新智库-新经济时代数据工具制造商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387号鄂ICP备19021560号-1 Copyright © 财新智库 版权所有

财新智库

关注微信了解最新研究报告